溫老師備課party

09用教材教」VS 教教材 –- 國語課的「讀寫合一」可以這樣教

09用教材教」VS 教教材 –- 國語課的「讀寫合一」可以這樣教 http://goo.gl/BRCeWD

用教材教」VS 教教材 –- 國語課的「讀寫合一」可以這樣教

我的恩師吳英長老師,二十幾年前就點出教學現場的癥結(病兆),就是老師都是教「教材」,所以語文課(下回再談數學課)變成一套呆板、單調又制式的教學模式,這種連老師自己都叫苦連天不喜歡的國語課,哪敢奢想學生會多愛?於此,再想培養出具備高超的閱讀技巧和熱愛寫作的學生,無異癡人說夢。

●教教材的盲點

教「教材」的概念源自二十世紀初期和中期行為理論和閱讀工學理論,強調把閱讀拆解成幾個部份來練習,例如:認字、識詞、句式練習與模仿ˋ篇章的結構、理解…。這種理論認為閱讀雖然是一種整體能力,但每一項都應該拆開進行學習,所以老師的職責是把教材的知識交給學生,學生只要把其學完、讀熟能通過考試即可。

經過許多年的改革,現階段雖然老師已經不再只專注「看的見」知識,轉而追求「潛在的」知識,但,無數老師還是只教「看的見」的知識,緊抱教師手冊按表操課,罔顧學生學習動機。

從語文學習成就低落來看這樣的教學,不但觀念不合時宜,再加上現階段語文授課時數短少,所以教「教材」早應該讓它走入歷史。

●用教材教(學)的優勢與勢在必行

幾番教育改革,老師們並非不明瞭教教材的盲點,不過因為我們的教材還是「教科書」為主,教科書淺陋不足早已不是新聞,若老師還是不能讀懂或設法再補充材料、活動,即使時代翻天覆地的改變,教學依然如同幾十年前的景況。

怎麼變?怎麼改?老師們要能擺脫教教材的日子,願意或有能力走向用教材教(學),有兩個重要條件:

  1. 老師的心態--是否願意全面翻轉語文教與學的觀念
  2. 老師的能力—對教材詮釋與解讀能力的培養與實作

上述兩項關鍵擺在第一項的是心態,意謂能不能讓語文教學活化,其實問題就是老師你自己,是妳不願意,否則「能力」是排第二,只要願意改變,到處都有語文翻轉的案例可練習啊!

●用「教材「教 – 以二下「走進大自然」為例

為了驗證教教材的盲點,溫老師特地挑了翰林二上「走進大自然」,因為這樣的材料放在低年級,又值春暖花開時節,不管於情於理都應該帶著孩子出走,去「體驗」、「觀察」課文的情境與意境,而不是關在教室,即使是在校園都好,不是「地點」是「心情」,是一種萬物終能掙脫冬天「桎梏」,迎接新生的喜悅,我們必須去感受。

一、 教科書不是拿來讀的!

(一)課文標題:走進大自然

走在原野上,我要深深、深深的呼吸,呼吸野花野草香氣,迎風吹送。

走在稻田裡,我要慢慢、慢慢的欣賞,欣賞金黃飽滿稻子,彎下了腰。

走在山林裡,我要靜靜、靜靜的聆聽,聆聽蟲兒鳥兒叫聲,清亮美妙。

走在小河邊,我要輕輕、輕輕的撥動,撥動緩緩流過河水,清澈冰涼。

我喜歡大自然,不知道大自然是不是也喜歡我?

(二) 「教教材」VS 用教材教

1.對教材的重點掌握與詮釋

傳統教教材的方式總是把這樣的課文拿來教「知識」,也就是所謂的生字、新詞加上這課特有的美麗修辭,光這個大概就讓老師忙翻了(因為很多老師會做花瓣造字之類或照樣造句的句型練習,外加課文心智繪圖…),鮮少老師思考,這些美麗的詞彙,倒裝的語句(呼吸野花野草的香氣,迎風吹送)雖然很精緻美麗,卻是成人多少生活經驗與生命淬鍊幻化而成的呼喊?

一廂情願的把此感受加諸在8-9歲的孩子身上,他們到底能因為教學死記而吸收多少?暫時記住考完就忘,僥倖應用在他的寫作上,當然大慰人心,但,有多少這樣的奇才?況且,若能研發設計又有趣味,又能符合學習生理與心理的教學,即使不是透過這樣的呆版模式,學生一樣能創造屬於他們的美麗詞彙與句型。

2.你讀懂課文嗎?

所有人都懂課文,都知道這需要「體驗」與「觀察」,尤其低年級的孩子,具體的操作與感官的感覺是最重要的課題,然而,一旦拿起粉筆當了老師之後,很多成人瞬間就失去「童心」與「同理心」,忙著當搬運知識的「奴工」,不斷想盡辦法讓孩子圈在位置上,只允許他們想像「走進大自然」。

如果你是家長,你不會這麼做,可是,你是老師,你竟然這麼做?

課文的作者絕對不是要你抄襲、背誦他創作的文章,而是要激發你走出戶外去發現與探索,頂多學習他的創作模式與手法,不是嗎?

3.用教材教,老師教什麼?

我們要明白「體驗」課程與「知識」學習完全不衝突,而且還能達到加乘加倍的效果,尤其這樣的課程若能安排出遊,肯定大快人心,順便把課文的語詞與句型搬到戶外,一起感受作者的心情,再把自己的實況播放與轉化。

二、 二己的國語課- 走進台南百花祭

(一) 從課文的美麗形容詞→真實的春天體驗課程

這是一篇詩歌體的課文,文章形式並不是重點,重要的是「體驗」後的語文「紀錄轉化」,至於紀錄什麼,那就是個人的體驗程度與語文轉化能力。

就來一趟「走進大自然」的戶外教學吧!

去感受什麼是「深深、深深的呼吸,呼吸野花野草的香氣,迎風吹送。慢慢、慢慢的欣賞,欣賞金黃飽滿的稻子(亮麗飽滿的各色花朵),彎下了腰。靜靜、靜靜的聆聽,聆聽蟲兒鳥兒的叫聲,清亮美妙。」

(二) 從「走進春天百花祭」→ 二己郊遊「趣」寫作

真實的體驗永遠與課本敘述差了十萬八千里,就如同一樣的旅遊景點,每個人都有一本屬於自己的遊記,不需要與人一樣,卻能記住同樣美麗的時光。

這就是溫老師想要的語文教學,孩子永遠寫不出課文的倒裝修辭,掰不出高貴華麗的詞藻,可是,這是現在,這是童年,他的樣貌就該如此。重點是我們體現了作者真正的意涵與思維,去找屬於自己的春天,去讓大自然給你上一課,

當然,還有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奇,除了是溫老師故意加料—請吃冰、玩遊樂器材、參訪「水交社」歷史…,還有孩子一路與路人的真摯互動,當下輝映的情感那可是更無價的,也是教室永遠無法提供的教學啊!

(三) 創造「多」贏的國語科教學

課文提供的知識,溫老師不是說這不能教,只是要當作一個理想跟目標,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如果能夠把在大自然的感受,化為他們能掌握的語句,再用學過的文字表達出來,這樣是不是更好、更適切?

這次教學也讓家長看見國語科教學的另一種面貌,讚賞之餘,他們也一起投入教育改革,改變自己的傳統觀念,若能慢慢影響他們周遭朋友,誰說,我們的教育改革沒希望?